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是生物医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在陪伴服务和径医药科技公司的过程中,上海银行的长期主义和专业主义护航企业从实验室到临床路。上海银行通过联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匠心智策,以“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贷款”模式,为行业探索出一条“金融赋能生物医药”的新路径。
初创期上门贴心服务
和径医药科技公司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创新药研发,旨在助力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搭建实验室到临床的桥梁。
和径医药成立之初,上海银行浦西分行徐汇支行便以“需求导向”开启贴心服务:针对外籍员工分散全球的难题,创新远程办理工资卡;企业迁至上科大后,协调就近支行提供“家门口”结算服务。
从早期上门服务,到如今锁定企业核心需求——“我们不仅是金融服务者,更是研发进程的见证者。”徐汇支行表示。
匠心智策
长期主义陪伴低谷期
这份长期主义在行业低谷期更显珍贵。
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处于周期低谷,创新药研发面临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难题。在2024年的一次拜访中,上海银行了解到和径医药尚处于研发阶段,未实现商业化销售,有多个项目正处于研发进程中,全面推进需要资金。
和径医药聚焦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已与上海科技大学多个实验室进行新药研发合作,其核心研发和管理团队由中美的资深职业经理人和科学家组成,多个项目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并已取得明显进展,目前有2个1.1类新药项目在临床一期阶段,更多项目处在临床前研发阶段即将进入临床研发阶段。公司也有数十项国际和中国专利获得授权。
和径医药目前也在展开对外融资的工作, 和其他生物医药公司同样面临融资的寒冬期。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匠心智策,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现实问题,新药研发从实验室到上市通常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元,而成功率仅有百分之几。这种“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特性与传统银行风控体系之间存在天然矛盾。
近两年,虽然大部分银行已批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但传统评估方法难以有效衡量生物医药企业管线价值。
“管线质押”激活未来价值
浦西分行徐汇支行在了解到企业需求后,向和径医药推荐了多款适用的金融产品,总分支三级对接。最终,上海银行联动上海技术交易所向企业推介全新的金融产品——生物医药管线质押贷款。
这一贷款模式是通过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技术资产——研发管线,换取银行的“真金白银”。在此过程中,上技所通过对企业核心团队、市场、技术、风险等维度进行全方位考量,为企业在研管线提供了科学公允的价值分析,助力银行深度了解企业核心资产,形成“一价”;同时,通过上技所的“技术权益登记”和“质押登记”功能,为银行授信提供确权和质押佐证,解决了生物医药企业技术资产权益认定问题,形成“两证”。
上海银行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和径医药三方通力合作,从市场需求、同类管线竞争情况、商业化前景等各维度对研发管线进行价值分析,进而通过技术权益登记及质押登记,有效丰富了担保方式,提供了总额5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此外,相较于传统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年的期限,上海银行提供给企业3年的贷款期限,使得和径医药可以从容安排资金,专注于新药研发及自身业务发展。
助力从实验室到临床路
本次合作所提供的授信将协助和径医药推进核心管线HJ-002和HJ-004的临床试验,用于治疗上皮生长受体因子(EGFR)突变抑制剂奥希替尼耐药后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据悉,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位,是中国市场容量最大的肿瘤领域。而三代EGFR突变抑制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耐药而失效,存在巨大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这两款核心管线的药物通过蛋白水解靶向嵌合的技术有望解决上述的耐药问题,将在临床试验阶段研究药物在病人上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抗肿瘤的药效。
从疾病治疗的角度,和径的核心管线能克服目前临床三代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有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机制疗法,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从提高我国新药研发实力的角度,在此类重要适应症新药研发过程中若能实现突破,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在此领域的整体研发水平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新药研发地位,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以研发管线未来价值为“抵押”匠心智策,上海银行护航和径医药“从实验室到临床路”,探索出银行服务生物医药的新模式。
富豪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